武汉助孕机构 > 武汉助孕生男孩 >

独家:那个“打了中国教育耳光”的德国人“卢安克”去哪了?

2023-11-23

有这样一个德国人,从1997年开始,常年深入到中国广西不通电话、不通公路的偏远山村,去陪伴当地的乡村留守儿童。

在当地村民眼中:这个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吃肉、不要工资,也不谈恋爱,整天与乡村孩子在一起的德国人,就是个一个“怪人”。

他的行为吸引央视记者柴静,两次前往深山进行采访。第一次采访结束后柴静就觉得:面对这个人,让自己土崩瓦解……无形中这位德国中年男人,成了柴静的精神导师。

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后,有人说他是圣徒,是当代“白求恩”,也有人说他是异类,是失败者……

但他不为所动,我只是在遵从我的内心,做我自己想做的事。

这个德国人曾经有个中文名字:卢安克

2009年12月,央视柴静专访卢安克

2012年10月28日,当柴静赶往深山第二次采访的节目,《告别卢安克》在央视播出后,他就逐渐淡出了媒体和大众的视线……

这些年来,虽然媒体再没他的确切消息,但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广泛传播,尤其是他对乡村孩子所做的教育研究,不断震惊了当下的国人,一度被人认为“打了中国教育的耳光”。

而对于他的离开有各种传言,其中最多的说法:

由于卢安克的签证失效,又没有稳定的工作,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而离开中国。

然而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
卢安克到底是怎样的人?

他为中国乡村孩子做了什么?

从媒体视线消失后又经历了什么?

请仔细往下浏览,这也许是他在中国最完整,最接近事实的记录

1

1968年9月,卢安克出生于德国汉堡。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工人、帆船教练,服过兵役(非战斗兵种),在汉堡美术学院读了工业设计。

他的家庭组成也很简单,父亲是老师,母亲是家庭主妇。家里一共四个孩子,有个双胞胎哥哥、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。父母有着非常开明的教育观,不强求子女一定要怎样去生活。哥哥一直担任绿色和平组织的志愿者。妹妹也曾很长一段时间,在非洲纳米比亚一所幼儿园当老师。只有弟弟过着常人眼里的正常生活(创业,且事业有成)。

哥哥在为卢安克的课程活动做拍摄记录

1990年夏天,卢安克以旅游者身份来到中国。这3个月的中国之旅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。中国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,使得他回汉堡后,想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。

1992年夏,就读汉堡美术学院的卢安克,以学校与东南大学交换留学生身份来到中国。

刚开始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。

卢安克与东南大学的同学合影

由于在东南大学不能跟中国学生一起生活,1993年2月,转到当时的广西农业大学。一年交换留学结束就回德国继续完成学业。而留学时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,让他有了想留在中国生活的愿望。

1996年底,在汉堡美术学院毕业半年后,卢安克就回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。先到留学时曾居住过的地方,广西阳朔的农村待了半年。帮人犁田、割禾、打谷子,什么农活都干,活脱脱一个本地“农村青年”。他不光喜欢干农活,还很注意方法。看村民使用脚踩式脱粒机笨重,效率低,便用专业知识设计了一个新型脱粒机,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产效率。通过这事也让他意识到改变农村落后,首先要从教育开始。

1997年8月,他到南宁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,因没办“就业证”,被公安局罚款3000。之后因未能办下外国人就业证,于9月返回德国。

2

1999年3月,卢安克再次从德国回到广西。先继续住在农村跟朋友翻译教育书籍。同时,向官员请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当老师。1999年9月,拒绝安排在南宁一所中学后,被教育部门安排到阳朔一所县城中学,免费担任初中英语老师。

为了能合法留在中国做教育,同期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批准下,于1999年9月28日,成立了一个德国教育协会在广西的办事处。办事处唯一的员工就是卢安克本人。

“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的,教育局管不了我,我去的学校也没有权利聘请外籍老师,不过我有合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,可以做教育实践研究了。”

卢安克在这所中学,主要负责初一、初二四个班英语。他的教学方式很独特,不用课本,不考试,鼓励学生自由创作。

学生们造出“Runlikethekite,(雨像风筝)“,“Icanflyabike(我能像自行车那样飞)”,这不符合语法,但又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,却让他看了非常开心。

但是,因为不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,在这所县城中学教了一学期后被迫离开。

校领导的回复很直接:“尽管你教得很有趣,也受学生欢迎,但考试成绩不理想,我们有升学率,有考试制度,有标准……”

2000年2月,去了最想去的“最艰苦的地方”,该县的一所乡镇初中。该校没自来水、电话,不通公路,食堂每天只有一个青菜。学期结束,又被学校以相同理由婉拒。

离开学校后,卢安克收到学生的回信:

“洋雷锋:好玩的课没有了,现在的课死板,没意思……”

2000年8月,卢安克把自己这些年,在中国如何进行教育实践的经历,整理了一本书《与孩子的天性合作》。

2000年11月,又去了南宁残疾人职业学校,给盲人教了一段时间英语。

2001年2月,受邀到广西东兰县一所乡镇中学,担任初中英语、地理和美术老师。

在此继续完成他的教育研究。一学期后,结局又令他万分沮丧:

“我发现,在学校里,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,我满足不了学校要求的‘标准’,无法成为他们想要的好老师。”

“我不理解,为什么我的学生希望我只让她们做几亿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业题?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,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、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。我的学生,只有找到自己的、新的思考方式,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。”

既然无法通过在学校当老师,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研究梦想,那就只能再换个地方了。

3

2001年7月,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,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。他以每月10元价格租下村民闲置的房子,免费招当地失学青少年来这学习。这个外国人正是卢安克。

为避免老乡误会,开课前给家长列了一些事项:

开展教育活动不是办学,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毕业证书;

老师不接受任何费用,需要的只是给卢安克吃饭(不吃肉)。

不能直接给参加活动的小孩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好处;

开展的教育活动不是老师讲课,也不是学生听课,更不是分开上不同的课。

开展的活动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项目,项目就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梦;

学习的目的是让小孩发现自己的才能,让小孩在生活中找到根据自己的个性的做法和生活任务,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……

接着在中国广西大山里会常看到一个外国人带一帮14-18岁的当地青少年,教他们说普通话,教拼音、教识字。

而在这之外,卢安克更多的是带着学生,通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。会带着学生勘察地形,为村里画地图,设计村里的道路、桥梁。

哥哥得知他们设计出村里的道路,建议把图纸变为现实,他赞助材料费。很快,卢安克在哥哥支持下,组织村民一起修出全村唯一的,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。

卢安克组织村民一起修路

卢安克所住村民家和门前修的水泥路(摄于2003年)

虽然在这里做了很多很多,然而这段时间的教育实践,却让卢安克再次失望。他发现参与学习的年轻人,因为年龄偏大,只能完成任务,却无法做到自发的创造。

因为他们感觉基础很差,已经很难再培养。

他想教给学生的不是完成任务,而是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力量。卢安克意识到要培养这种能力,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。

4

2003年3月,又找到一所离林广屯5小时山路的学校——东兰县切学乡板烈小学。

板烈小学全貌(摄于2003年10月)

同样是一个不通电话、不通公路,村民只说壮语,校园环境更艰苦的地方。

板烈小学厨房(摄于2003年10月)

但这是一所完全小学(1-6年级),更有一个能完全接纳卢安克,同意他按自己方式做教育研究的校长。

2003年9月,他成为板烈小学一名不拿工资的老师,随之开启了他全新的支教生涯。

卢安克与板烈小学的学生(摄于2003年10月)

卢安克在板烈小学主要承担,音乐,美术,自然等教学任务。

在教学中继续按照自己独特的方法,上课不用课本、带学生创作……还经常把课堂搬到稻田里,搬到小河边……

到校第一件事是组织五年级学生,为学校边上的小河设计、建造了河坝,用来做学生平时游泳的地方。这次又是哥哥赞助材料费。

他平时很少跟学生讲大道理,更多的是跟孩子们相处,陪伴孩子,一起去经历,让他们自己去感受。

他觉得:“语言是没有用的,说过了就会忘记,重要的是行动,是去经历,哪怕他当时不能够理解。”

为了帮孩子们通过行为来学习,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,他专门写了个叫《和平剑》的电视剧本。

组织大家通过自己制作道具,自己配乐,轮流扮演主人公方式来拍摄。拍完剪辑给学生看时,大家都震惊了,他们想不到自己真的能拍出电视剧。甚至有学生提出再拍一遍,以弥补当时因敷衍而没有拍好的内容。而通过参与这个电视剧拍摄,学生也能清晰表达出《和平剑》,代表了“爱与和平”。

在板烈,他把跟孩子在一起,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。课后常和孩子们一起,玩泥巴,抓泥鳅,下河游泳,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犁地。在孩子们眼里,卢老师是最好的朋友,老师,是能一起爬树、在泥巴里打滚的玩伴。

由于很多学生父母外出打工,家里没大人的学生就得独立生活。要自己种菜、做饭、上学……每到周末,他就轮流住到不同的学生家,陪他们做饭、聊天、放牛、干农活……

学生们说,“他和所有的大人都不一样,他是唯一的,是我们心目中的亲人。”以至于很多学生喊他“老爸”。

他还为孩子编唱了很多歌曲,其中最中意的就是那首《留守》。

通过卢安克在板烈几年的努力,终于让刚来时觉得粗野的那帮孩子,理解到什么是文明,并愿意做出改变。

卢安克对学生做了这多,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极其简单。常年穿身大码的运动装,一双普通,甚至鞋底开裂的球鞋。那种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赌博、不吃肉的生活习惯,让他平时也花不了多少钱。家人每年支持他的500欧元生活费,除了留少量满足基本生活外,都用来给学生买各种材料。

随着跟孩子距离不断的拉近,日子一久,卢安克觉得,自己的命运已深深扎根在板烈。

2004年初,他送哥哥离开,回村路上所乘农用车出了车祸。车上一人当场死亡,而他被压在车下。抢救过来后发现脊柱被压缩3厘米,直到3年后才完全恢复。

车祸并没让他离开,反而觉得:“那次车祸,把我的命和这个地方连的更紧密了。我跟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就变成了命运,也变成缘分,如果走掉就没有命了。”

卢安克为学生所做的一切,常人很难理解真正的价值。而多年后,有记者问他曾教过的学生,“卢老师有没有对你们的学习产生影响?”

这位初中毕业后,主动选择汽修专业的学生,没有一丝迟疑,极其坚定地回答:“有,好奇心、创造力”。

2006年8月,由于批准他注册办事处的主管单位,广西外经委职能调整,办事处随之注销,签证到期后暂时回到德国。

2007年4月,卢安克受到广西共青团邀请,以志愿者身份再次回到板烈。

2006年,得知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,他立刻给评委去信,提出不要选他,“我不想感动中国,只能是中国感动我。”

对外界的刻意回避,又引起很多人的猜疑。有人认为他是危险分子,甚至怀疑他是“恋童癖”。为了避免社会上更多的猜疑,也为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所做的事,2009年12月,卢安克首次接受央视记者柴静专访。

“我已经变成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媒体点燃的炸弹。”

5

2010年11月,卢安克志愿者身份到期,暂时离开中国。

2011年1月,卢安克又赶在春节前,回到了板烈学生的身边。

2011年7月,卢安克签证即将到期。这次他不想总是一个人,以不稳定的身份留在中国做教育。希望加入到合适的团队一起做。

朋友向他推荐了“天使支教”。这是个2003年就受他教育研究启发,并于2006年底正式创立,立足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。

经过一番了解,卢安克决定加入。

加入前他一再明确自己的角色,我能帮你们做的有:

研究留守儿童与志愿者的关系;

交流帮你们去观察某事情;

共同完成某些做法;

……

我不能做的有:

扩大影响力为目的的事情;

公开出面;

……

机构也明确给出回复:

“你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我们想做在做的,我们会完全尊重你的意见。”

于是卢安克在2011年9月,正式加入长沙梦创公益文化发中心(天使支教项目执行机构)。专职负责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及相关教育研究工作。

第一份在其他单位工作的“外国人就业证”

卢安克多年来都一个人单干,从没参与过跟自己兴趣相近的机构工作。但机构认同他的观念和做法,对他的工作方式不做任何要求,一切按他兴趣和方式去做。

前期主要负责志愿者活动的拍摄记录,顺便感受具体能做什么。

卢安克在湘西拍摄志愿者生活(2011年9月)

了解到机构想编志愿者服务的书,他提出有兴趣来完成这项任务,并从最擅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开始。

后来有了他编的《农村支教指南》。第一稿出来,专门花一个月时间,到支教学校与志愿者一起检验和完善。

听取志愿者学习“服务指南”的感受(2011年10月)

这之后卢安克向机构提出,希望剩下一个多学期时间放在板烈。

准备把自己新构思的电视剧本,跟五年级学生用剩下一个学期拍完,这些学生进六年级就无法参与了。另外,担心板烈撤点并校变成教学点,以后就没五年级学生可以配合。并强调,等这事完成,就安心在机构做这边的工作。

机构同意他的想法,并以机构工作人员身份,将他派驻到板烈小学进行教学研究。

2011年11月,卢安克回到板烈小学。利用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,带领五年级学生完成电视剧拍摄。

他给电视剧起名为《心镜》,讲述敌人有一个强大的武器叫“心镜”,它能折射出人们心中的意图。任何要报复、攻击它的目的,都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,被击倒。只有主人公荣承不参与竞争,不参与攻击,也不想复仇,才不会受到心镜的伤害。

这一次拍摄,依然组织学生自己制作道具,改剧本,配音乐

但吸取上次拍《和平剑》的教训,不再是全部拍完再剪辑给大家看。而是每拍完一部分,就组织大家一起看自己演的情况。由于能及时看到已拍摄的效果,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了。然后再一起改写剧本、创作音乐。学生在这过程中,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,也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。

《心镜》拍完,他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,这个班同学之间关系变的非常和谐,甚至影响到隔壁班学生。

通过这些事,让他深刻认识到,留守儿童很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归属。后来他给全班每人刻了张光碟,希望他们将来长大回看时有另一种感觉。

2012年6月,从广西一回到长沙,就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,“我可能不能在这里工作了。”

原来新婚一年多的妻子跟他提出,既然成了家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生活,需要考虑承担家庭责任了。

卢安克答应了妻子的要求,提出把这期志愿者培训工作做完,等开学了就离开这里。接着就开始了各项培训准备。

由于第一次培训成年志愿者,他提前作了精心的准备。走访各支教学校,了解需求,做培训方案,编培训资料。

在之前《农村支教指南》基础上,增加有关与留守儿童共同创作的内容,融合天使支教原有志愿者行为规范,增加相应公益基础知识后,正式编印出一本《乡村支教手册》。

为这期志愿者安排培训主题:“山里的留守儿童,在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,一个经过他们考验的永久的权威,但他们往往找不到。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权威。”

为让培训更贴近当地支教学校生活,在他建议下志愿者长沙基础培训结束,就将培训地点转移到湘西支教学校。而卢安克一到支教学校后马上恢复活力,他说:“只有到了农村这种环境,才能让我知道该怎么做好培训工作。”

他希望志愿者能带学生共同创作。培训时就带着大家先画线条,再到色彩,再开始共同画一幅画。再通过节奏、旋律和填词的方式,指导大家进行音乐创作。希望大家理解什么是共同创作,怎样根据自身特长,以自己的方式,去指导学生进行共同创作。

他还建议志愿者不要提前做计划,而是先做,让作品在做的过程中形成,加上一些在行动中而来的感受,再不断的进行调整。为避免大家带着不符合农村的想法,每天组织阅读《乡村支教支教手册》,并随时进行答疑。

随着培训结束时间的临近,卢安克表现的状态也越来越焦虑。他清楚离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,未来可能再没机会回板烈陪当地孩子。

于是,志愿者培训结束后,他先送志愿者到广西支教学校,接着赶到板烈小学接受柴静采访。

2012年9月,卢安克接受柴静第二次专访

接受完柴静采访后就到了杭州,去妻子事先联系好的公司工作。在这家公司待了两周后,因忍受不了那种拿高薪去帮老板,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和降低流失率的工作,就以公司不能办好就业手续为由离开。

主要是机构这边感受到他之前交辞职报告是非真心辞职,就坚持不批准他的辞职,也不给他注销外国人就业证,造成新公司无法给他办理入职手续。

离开杭州,他先去板烈给学生做了告别,然后按之前计划去了越南。同时把就业证等资料寄回天使支教,机构收到后第一时间备齐相关材料,赶在他的居留许可签证到期前,在相关部门续签了他的外国人就业证。

而卢安克这期间,人虽在越南,但内心始终惦记板烈的孩子,这造成他身体状态越来越糟。

卢安克在越南的海边

在经历各种内心挣扎和朋友的劝说下,他最终决定回到中国的农村,继续陪伴这里的孩子。妻子也选择尊重他的决定。

2012年11月21日早晨7点,当他用钥匙开门走进天使支教办公室时,问他:“当初离开时没把钥匙交回来,是不是有准备的?”

他说:“我一直有预感还会回来的,所以就把钥匙留着了。”

6

虽然人回到了中国,但后续工作并不顺利。尽管他“外国人就业证”已续签,但居留许可签证在越南期间已到期失效,只能以旅游签证方式回到中国。这给相关单位制造个新问题,无法给他办理居留许可签证续签。

最后经过湖南省外事办协调,省公安厅同意特事特办,并提出以后出现同类情况可作案例。

在等待签证过程中,面对焦虑的卢安克,公安局领导一再安慰:请放心,你这种对中国做了这么大贡献的人,我们一定会全力争取帮你办好。

当他拿到续签好的居留许可签证时,第一时间在微博和博客上表示感谢。

在各种手续办理过程中,卢安克也跟机构确定好未来工作方式。每年寒暑假在长沙和项目学校,培训指导天使支教的项目老师。其他时间依然以机构工作人员身份,派驻板烈小学,继续之前的教育研究。

接着就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工作。完善了上一期暑期培训方案后,进行了2013年春季志愿者的培训。重点还是如何指导学生共同创作。

卢安克指导志愿者共同创作(2013年2月)

2013年3月-6月底,卢安克待在板烈小学,继续通过一边参与教学,一边进行美术、音乐创作的方式,来陪伴当地孩子,学期结束便回到长沙。

但这次又带来个惊人的消息,他再次提出将要离开机构,准备回德国。

原因是这次在板烈的一学期里,经常上课心不在焉,时不时的就断片,学生也感受到他的状态,并及时提醒。

他觉得是之前在越南那一个多月的经历,造成对身体的影响还没有恢复。父母了解到他的状态后,也希望他能回德国修整。最后他经过各种考量,决定等暑期培训结束就回德国。

接着就开始着手进行了,2013秋季志愿者培训各项准备。在准备各种培训材料过程中,看到机构整理的一张项目学校图片,有一套新捐赠的儿童游乐设施。

他就写了这样一段话:“为什么正好在这个强调创造性的时代,出现那么多谋杀孩子创造性的事情?之前在没有钱的时候,农村的孩子会在河边等地方,改造自然环境或制作自己的东西。自己来做也就是创新。但有了钱的人给他们买了已完成的东西,让他们玩被程序指定的游戏,一点创新改造的机会都没有了。好心人的钱,会不会谋杀农村孩子的创新?”

受此启发,机构为这期培训定了个主题:探讨“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”。并与受邀13家教育公益同行一起探讨。机构推荐:尊严、自立、归属

而在“自立”这项内容里,重点突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。通过卢安克带领大家共同创作的方式,来理解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创造力。

培训结束,将这次活动成果集结成册,编印了一本《农村孩子的真实需要》。同时,在9月份深圳举办的,中国公益慈展会上进行了专题分享。这让更多的公益同行有所反思。

在志愿者培训结束回德国前,他还做了一件事:不再使用“卢安克”这个中文名字,而用了一个带广西特色的中文名。

把“卢安克”这名字的使用权转给了机构,同时在自己个人博客上做了声明。觉得这下跟媒体传播的“卢安克”没关系了,再不担心被媒体和狂热崇拜者影响。

之前机构以“卢安克”名字注册的工作微博,也完全交由机构自己使用。当时曾问他,是不是把这个微博注销,免得放那总被人说事,他不同意。觉得留着对中国的留守儿童有帮助。

2013秋季志愿者培训结束,办理完就业证、居留许可签证等续签后,他就以请长假的方式回了德国。未来还能不能回中国,他也不清楚。

回到德国修整期间,主要做的是不断修改即将出版的书,《是什么带来力量——乡村儿童的教育》。这是在这些年教育研究经历基础上写的书,于2014年3月正式由致公出版社出版,并获得国家图书馆“文津图书奖”。

平时也会通过邮件,给机构提出各种工作建议,继续完善新版《乡村支教手册》,解答支教志愿者遇到的问题。

7

2014年4月,在德国经历一段时间调整,因为放不下这边孩子,再次回到中国。飞机一落地,马上赶去板烈小学看望孩子。

但这次得到个不好的消息,当地政府部门不再欢迎他去板烈小学。这完全可以理解,在这两年,他这种说来就来,说走就走的方式,换谁都难以接受。

另外,他在当地的存在,除了吸引到媒体干扰教学外,更多的是吸引了一些狂热的崇拜者。之前就经常有崇拜者跑到学校找他,不经允许就强行进入课堂,甚至有人给学生发莫名其妙的药,说吃了可以变聪明。

学校报警后,这些人就常在校门口游荡。警察只能把人劝离,没权力做其他处理。这都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。所以之前在那边,除了躲媒体记者外,更重要的是躲崇拜者。

不能留在板烈陪那的孩子,而《是什么带来力量》这本书的出版,也代表自己在农村的教育研究基本完结,需要考虑有没有必要留在中国了。

这时机构一个新构想引起他的兴趣。天使支教定位培养儿童创造力,但从2013年秋季支教开始,就感受到这些年招募支教志愿者时,无论如何提高门槛都无法招到,具备培养学生创造力能力的项目老师。

曾有志愿者说:我自己都不懂什么是创造力,你让我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?

2014年初,正好在网络上热传一个新闻,美国深泉学院(幽泉学院)录取中国学生。这给了机构一种启发,可以利用乡村学校师资匮乏,但自然环境好的条件,建个教育研究院,借鉴大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,专门定位培养教育人才(创造力)。

邀请国内外教育领域专家担任导师,招有意愿从事教育创新探索的年轻人,来这里担任研修生,通过带班教学方式研究学习。这既解决了教育创新人才缺乏培养渠道,又解决乡村学校缺优秀教师的问题。

他对这一想法很认可,主动提出愿意参与,愿协助邀请国际上的创造力课程专家。

接着他就安心完成机构各项工作,全力参与2014届秋季支教老师培训。

对于这次志愿者的岗前培训,他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。提前为大家构思好一个剧本,再从美术、音乐创作,角色扮演,到拍摄、剪辑全过程带大家共同创作。在20天的培训时间里,每天拿两个固定时段进行创作及反思。希望通过这次系统培训,真正让大家理解如何与学生共同创作。

他在培训结束后,还到湖南湘西一所乡镇中心校蹲点,定期到其他项目学校走访指导。

开学一个月后,机构发现情况并不乐观。对于暑期共同创作的培训内容,绝大部分老师没能理解这个课程的用意,更担心自己没能力做好而不做。仅有极个别人虽不理解,但愿意尝试。

这时网络上的一篇文章,《为什么北大和哈佛不能教人创新》,让机构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,当前这种极端竞争性的应试教育,已经破坏了大部分人的创造力。简单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产品,去培养农村儿童创造力,这本身就有问题。这需要尽快启动之前构想,“教育创新研修生”项目了。

2014年11月底,在寻求到一批国内基础教育领域,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、名师支持后,

机构就着手启动了这个项目。项目名称:教育创新研修生培养计划。研修生培养方向:儿童创造力培养与归属感建立。

接着与项目学校,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,最终得到认可和支持。获得一所小学的充分自主管理权,将这所学校作为教研基地。2015年初,导师团队组建及课程基本构想出来,正式开始面向社会招募研修生。

在不断参与项目筹备过程中,使得他对项目的热情越来越大。多次探访潜在的教研基地,并进行规划。明确提出培养创造力基本方法,“先行动、再感受、再思考”愿意在教研基地陪研修生探索。之前板烈回不去,觉得没留在中国的价值,这项目又让他感受到留在中国的意义。

本以为他会平静的待在中国了,但命运再次开个大大的玩笑。

2015年春节过后,为让自己今后工作不受身体影响,他去医院做了个检查。发现脖子上长个良性瘤。医生说对身体没影响,无需动手术,别让它继续长大就行了。

可朋友不放心,带他做了全身检查。检查结果一出来,疑似肺癌。这下他也无法淡定了,马上订好了两个月后的机票,准备先去看望好久没见的哥哥,然后再做其他打算。就业证不能提前两月续签,那就不续,能不能留在中国不重要了。

妻子、朋友和同事们都建议他,做个彻底检查,等确诊再做决定。他态度坚决:就当有,万一将来没有,就等于捡条命。

妻子坚决不相信他得了这病,每天拿着他片子去医院找专家诊断。专家态度是本人没来,不做诊断,而他又坚决不去。医院专家被缠的没法了,就给个建议:还有种情况,可能是肺炎,先买点消炎药吃着,一个月后再做检查就能确诊。然后妻子买了很贵的消炎药,让他每天吃着。

接下来的时间,就到各项目学校看望志愿者,算是是跟大家最后一次告别。然后又去板烈小学看望一下学生,接着就准备从香港转机去看望哥哥。路过县城时,顺便做了个体检。检查结果出来,肺部没毛病。

这时建议他更改下行程,等第一期研修生培训结束再离开,至少把就业证、签证续签后再走。但他觉得既然定好行程,就不改了。

其实,他已经做了个重大决定,不再参与中国教育有关的事了。

“本来就不要让一个外国人来干涉中国的教育。”“作为一个外国人,我也不想告诉中国人该怎么做。中国人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事。”

经过这几个月的思考,他也想清楚一些事。一直想脱离媒体下那高大上的“公益”形象,这形象给别人带来太多期待。

本来他研究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,只是一种个人兴趣。但在媒体传播下,很多人把他当成英雄,认为改变中国的教育就靠他了。

加入天使支教时,有很多人留言:

为什么要加入别人的组织?

你可以自己成立组织,我们来追随你。

你是在背叛原来的你。

你会被人家利用的

这有时让他都觉得自己是个超人,以至于差点迷失。

而这些年各种极端崇拜者,找到他住的地方、工作的地方,让他本人及所在单位更是深受其扰。

这些年,很多人看到他的事迹报到后,问他需不需要钱,愿意捐给他。他回复:自己不需要,但组织需要。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
也不断有媒体找来采访,想拍他个人或者反应留守儿童的节目。他建议拍那些一直在帮助留守儿童的组织,以便让更多人参与帮助留守儿童。然后,又没有然后了

试想,一个本国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,一个外国人老是那么积极的去做,这的确有点多管闲事,做久了真会厌倦的。

2015年7月中旬,他启程去印尼,看望了在那生活的哥哥。享受完两个月自由自在生活后,就回了德国。回到德国,又在医院做了次彻底检查,结果出来,身体没有任何生理疾病了。然后,可以安度余生了

如果哪天你在中国某个地方,遇到一个很像“卢安克”的人,请不要打扰,这个人与“卢安克”已经没有任何关系。那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,只是在享受自己的生活。

后记

为什么要把曾经那位“卢安克”的经历,在这里做一次完整的呈现?

首先,这几年经常有各种网络媒体,在未调查的情况下传播与他相关的文章。这些文章总有一些为夸大他形象,而不经证实,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,尤其是针对政府“为难他”的内容。

试想,他在中国这些年做了这么多事,甚至很多中国人想做都难做成的事,如果没有相关政府单位的支持,他能做到这些吗?

虽然他不再参与中国的教育,但不代表放弃在这里生活。如果帮他的人总是背黑锅,以后谁还愿意帮他?

他本身是一个被动的人,总怕自己出来越解释麻烦越多,干脆选择回避的方式应对。当初他主动关闭个人博客这件事,就让民众对当地政府产生很大的误解。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,这次只好由我们来主动一下。

另外,他认可并积极参与的,“教育创新研修生”项目,还在大家的努力下继续推进。通过三年的探索实施,虽然在常人眼里不尽如意,但我们觉得已找到如何培养这类研修生的基本方式。而面对当前农村教育遇到的问题,这也许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。

希望借这机会让更多,关心中国教育的人能了解和参与。不管是来当研修生学习,还是参与背后支持,我们这里都欢迎。

最后,对于当前的教育问题,有人说这德国人“打了中国教育耳光”,说他的离开让中国再看不到好的教育,这说法太不负责任了。

当前有很多体制内、外的教育单位,以及像天使支教这类本土教育公益机构,都在各级教育部门支持下,做着各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探索。但这种探索需要全社会参与。

如果大家一遇到问题,只是一味埋怨政府,埋怨社会,不愿意一起去行动,那这些问题怎么可能解决?那真是我们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。

借用柴静在《告别卢安克》里的话,“教育,是人与人之间,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,它永不停止,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,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,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。”—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“卢安克”

特别说明:由于当事人情况特殊,希望大家传播这篇文章内容时,尽量转发或原文转载(公益不易)。如果要二次创作,请尊重事实,否则我们会依法起诉。

文内部分图片引自央视《面对面:乡村教育志愿者—卢安克》、《告别卢安克》及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推荐

如果你初次踏入社会

或者即将走出大学校门

不想停留于当前的教育形式,

对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有着极大的热情

想短期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创新践行者,

但苦于没有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

现在属于你的机会来啦!

——让我们一起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

▼▼▼▼▼

2019“教育创新(创造力与归属)研修班”招生

了解详情请微信搜索「天使支教行动」

关于我们

「天使支教」是为了探寻适合儿童的教育,长期实施的教育创新探索公益项目。


参考资料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武汉助孕机构网站地图